<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统计分析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文化产业仍需发力

        发布日期:2022-11-23 09:14 作者:王安伟  来源:市统计局  阅读: 次 字体: [ 大 ]  [ 中 ]  [ 小 ]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是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事业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公众文化需要,具有公益性和非营利性,而文化产业是指以文化为主体资源,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的总称。发展文化产业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市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市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文化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为此,我局组织相关人员对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共有5个图书馆、5个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34个、434个村(社区)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市文化馆、市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馆,均免费对外开放,为市民提供文化服务。全市共有广播电视台2个,有线电视传输网络2家,新闻报刊出版单位8家,数字影院13家,公共文化服务日益完善。

        文化创作持续繁荣。近年来,全市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创作导向,不断推出精品力作,更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古装小戏《倔知县》、美术作品《中国古镇临涣茶馆》《归鹚》获批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现代大戏《阳光家园》入选国家戏曲剧本扶持计划,《永远的嫁衣》《我的土地》等多部剧目入选安徽省戏剧创作孵化计划项目,《石榴花儿红》《我的土地》获省“五个一工程奖”。《茶香岁月》《乡音》《醉翁亭记》等书画作品入选国家级大展。抗战题材电影《血战小朱庄》进入国家院线,微电影《防火墙》、纪录片《用心按动快门》获第五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

        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成效。在全省率先开展开发区文物资源区域评估工作,增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革命文物13处。柳孜运河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淮北口子窖窖池群及酿酒作坊入选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濉溪长丰街明清酿酒作坊遗址获全省十大考古新发现,渠沟新石器时代遗址被认定为安徽省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编制实施《大运河淮北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序推进。建立并完善非遗四级名录,公布第三批、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7类33项。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2022年上半年全市开展群众文化活动524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共开展群众文化活动301场,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共开展群众文化活动933场。年均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达2000余场,群众文化艺术节项目入选“全国文化馆(站)优秀群众文化品牌”。

        (二)文化产业稳步发展

        文化产业体系逐步形成。近年来,我市文化市场体系逐步形成,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划分标准,文化产业涉及156个行业小类,其中文化制造业56个、文化批零业22个、文化服务业78个行业。2021年,全市文化产业单位涉及107个行业,行业覆盖率为68.6%。其中,文化制造业覆盖率42.9%,文化批零业覆盖率90.1%,文化服务业覆盖率80.8%。

        文化产业项目加快推进。近年来,为给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支撑,我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引进东湖欢乐世界、南翔云集特色文化商业街区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项目。目前,隋唐运河古镇、南湖街区、柳孜文化园、乾隆湖景区、南山风景区、小李家红色景区、老城石板街等项目建成开放,龙脊山、临涣古镇、运河古镇二期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持续推进。

        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不断增强。2020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3.21亿元,与2015年相比,占GDP比重由2.0%上升到2.2%,文化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产业功能逐步凸现。2021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带动就业1万余人,文化产业不仅丰富活跃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在促进淮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扩大就业等方面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居民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增强。近年来,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高。据统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7年的29578元提高到2021年的3968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1611元提高到16504元,收入的提高引起了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文化消费欲望不断增强。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3376元,其中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增长3.2%。农村居民人均生消费支出14105元,其中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增长34.9%,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意识日益增强,支出增加。

        二、存在问题

        (一)文化产业规模小,总量少。虽然我市文化资源丰富,但是目前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还有一定的难度,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再加上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产业化程度低、市场开放度不高,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偏小,总量偏少。2022年上半年,全市共有规上文化产业单位34家,其中中型企业2家,小型企业29家,微型企业3家,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以小型企业为主。

        (二)发展水平滞后全省。从企业数量看:2022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34家,占比仅1.4%,居全省末位,单位数量比位居15位的亳州市(68家)仍少34家。从户均资产规模看:上半年我市34家文化产业单位户均资产规模0.44亿元,全省户均水平为1.65亿元,仅为全省户均水平的26.7%;从户均营业收入看:上半年我市34家文化产业单位户均营业收入1859.0万元,全省户均水平为5437.1万元,仅占全省平均水平的34.2%。

        (三)文化产业人才制约明显。我市现有的文化人才整体呈现稀缺状态,缺乏有较高文化水平,对文化发展规律有较多把握的复合型人才。由于文化产业投入回报较为缓慢,专业从事文化产业服务和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较少,尤其缺乏文化品牌策划、文化产品设计、文化生产经营、文化市场宣传营销等专业人才,制约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缺少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企业。大型文化集团企业由于规模大、实力强,可以方便整合和利用文化资源,树立文化企业精神,带动相关文化企业发展,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支撑全市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目前,365bet手机网址多少_365商城官网下载_英国365bet日博文化企业小且散,缺少文化集团企业来凝聚文化企业精神和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五)文化产业结构仍需优化。2022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单位实现营业收入6.3亿元,文化制造业、文化批零业、文化服务业三者之比为55.6:31.7:12.7,文化制造业仍是主导,而文化服务业比重较低,产业结构需进一步改善。分业态看,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中,我市仅有2家文化产业单位,涉及2个行业小类,分别为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1家)和其它智能设备消费制造行业(1家),其余行业均为空白,文化新业态发展不足。

        (六)区域发展不均衡态势明显。全市文化产业集中于濉溪县和相山区,杜集区和烈山区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从营业收入看,2022年上半年相对落后的杜集区和烈山区的营业收入共计0.08亿元,占全市总量仅为1.3%;从单位数量看,杜集区和烈山区仅有文化产业单位各1家,占全市总量仅为5.9%。

        三、建议

        (一)重视人才储备,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文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围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等环节,吸引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亟需的专业性人才。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充分发挥文化人才从事文化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培育扶持文化龙头企业,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按照产业发展特点,通过资产重组、政策倾斜、资金融入等方式,重点在新闻服务业、印刷复制业、文化旅游业、动漫游戏业、广告会展业等领域,引进、培育、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规模效益大的骨干龙头文化企业集团,围绕提高产业集聚效应,着力打造以龙头文化企业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与示范基地,发挥文化产业园区的典型带动作用,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三)推进文化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创新文化潜力挖掘方式,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项目和文化产业。充分培育淮北的好人文化,运河文化,塔山石榴旅游文化资源等,做到求新、求精、求实,提高其产业化水平,打开市外市场,参与国内竞争。充分利用本地人文地理环境,积极促进文化与旅游,文化与体育等文化与其他产业的结合。

        (四)大力开拓文化市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进一步拓展城市和乡村文化市场,以多种方式促销文化产品。一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人群的实际需要,积极引进趣味性强的文化娱乐项目和设施,利用现有的文化市场,广泛开展各类有偿文化服务。二要做好文化产业布局,重点发展县区及旅游景区的文化娱乐业,依托城镇,辐射乡村。三要做好送戏下乡、数字化电影放映、数字化图书馆、农家书屋、文化信息产业共享等文化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