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民俗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中共365bet手机网址多少_365商城官网下载_英国365bet日博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发布时间:2019-10-08 13:10

一、传统节日

    【春  节】

    淮北一带,每年除夕,都要于上午贴对联,贴年画,张灯挂彩。有钱人家还设专门的“天地桌”,供神像,并设香案,摆供果,甚至扎彩棚(俗称“天地棚”)。家家还要剁饺馅包饺子、吃团年饭、喝年夜酒以及吃“消夜”(今称“宵夜”)。消夜是供守岁用的。一盘消夜摆到桌上,家人团坐,或嬉笑玩耍,或款言细语,静待天明,便是守岁。除夕夜,人们把它作为长一岁的界日(指虚岁),晚辈儿人向长辈行礼辞岁,长辈给晚辈孩子们发放“押岁钱”(也叫压岁钱)。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除夕之夜增添了新的内容,特别是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文艺晚会等,使除夕之夜过得更开心、更热闹。

    淮北过年时各种禁忌颇多,涉及面也较广。如忌喊叫、忌打骂、忌扫地、忌泼水、忌倒垃圾、忌动针剪刀杖,忌做鞋(怕出邪事)、忌说不吉利话(煮饺子破了,忌说“破”,而要说“挣”了)等等。拜年从年初一开始,一直要拜到初五六。俗传“初一初二拜户族,初二初三拜舅舅,初三初四拜岳父,初四初五拜姑姑”。到时候不去要见怪。再迟了,也不受欢迎,因为待客的菜吃完了。俗传“拜年拜到初五六,又有馒头又有肉,拜年拜到初七八,扯着胳膊向外拉”。

    年初二为吉日,人们开始走亲串友拜年,多是女婿到岳父家、外甥到舅舅家、侄儿到姑姑家拜年。大人们则带着小孩到各亲友处。家家备有糖果、花生、瓜子、糕点及烟茶招待客人。年初四新婚男子多偕妻往岳父家中拜年,岳父以丰盛的酒席款待“贵客”。当天夫妻二人要返回,不得留宿,谓之“正月媳妇不空房”。

    年初五是正月里的一个重要日子,要象初一那样放炮、宴乐,只是节日气氛稍逊。初五也叫“破五”,因为新年前几天的诸多禁忌过此日可破,故称。过了初五,淮北城镇和乡村集市店铺正式开业。各商家铺户燃放鞭炮,互祝“财源茂盛,生意兴隆”。

   【元宵节】

    淮北在节前几日,大人们为儿童扎制各式花灯,并准备蜡烛、烟花、爆仗。家家用麦、豆掺合的面粉蒸成面灯,按家人属相蒸成“龙、狗、鸡、兔”之类。有的还蒸成十二月灯,灯边捏一记号,一月一捏,点后,哪一月灯燃得旺,认为哪月运气好。居丧之家头一年不蒸灯,由乡邻送灯。元宵节前一天晚上,就点花灯、面灯,俗称“试灯”或“亮灯”。点面灯则用火柴杆缠上新棉花插于面灯中间作为灯芯,里面放些豆油或香油点燃。面灯放于门旁,灶间、粮仓等处,另外每人一盏放于床头前。面灯里的油燃尽后,面灯也烤得黄黄的,食来脆香可口。

   节日晚上,儿童多持(或拉着)纱灯、纸灯、面灯游玩,花灯制式繁多,有鱼形、虾形的,鸡形、兔形的,莲花形的等等。青壮年则结伙赛龙灯、云灯、走马灯、羊抵头灯、放河灯等各色花灯。玩灯时,青少年更爱放些花炮、焰火。城乡孩子们还爱玩“滴溜金儿”,这种小焰火拿在手中,一挥一舞之间,必散落一溜金星,故得此名。乡间少年还有耍到村外田头点燃草把向空中抛投的习俗。是日,出过嫁的女子均不得在娘家过夜,有“正月十五看娘家灯,死得娘家干干净净”的迷信说法。元宵节淮北还有“走百病”的习俗。一般在正月十六晚上进行,参与者都是妇女,成群结队出游。俗传是日出门,一年可免百病。

    近年来,相山公园里也举办几次元宵灯会活动,许多的民众聚集到公园游园观赏花灯,猜灯谜,登高赏月。城市社区、集镇往往还举办耍狮子、舞龙灯、玩旱船、赶骑驴、担花挑、踩高跷、扭秧歌、打腰鼓等社火活动。有的乡村集镇还锣鼓喧天地上演豫剧、梆子戏、坠子等地方戏曲。

    【清明节】
    淮北人清明早上还有吃煮鸡蛋的习俗,俗称“清明不吃蛋,穷得乱打颤” 。午餐多为冷餐,尤似古时的寒食风俗。每逢清明节,淮北家家屋檐下插柳枝,民间流传着“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之谚。家家户户将柳条插在井边。“井井有条”的成语,也来源于清明插柳的活动。清明前后放风筝是传统习俗,青少年喜欢在野外放飞各式各样的风筝。

    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清明文明祭祀新风已扑面而来。在崇尚科学为荣、愚昧无知为耻,大力倡导文明祭祀,反对铺张浪费旧习俗的大背景下,淮北不少市民和专家都呼吁,摒弃街头焚香、坟前烧纸的陋习,清明扫墓的方式更文明、更健康,更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一些人家用鲜花、音乐寄哀思,“墓祭”之礼从过去的燃烧纸钱香烛鞭炮转变为“无烟祭扫”的清雅寄幽。同时,网上祭祀(如“网上祭先烈,共铸中华魂”公祭活动)、家中祭祀、树葬、海葬等新祭祀方式逐渐盛行。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与中秋、春节被称为我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称谓“一年三节”。

    淮北端午节这天插艾、吃粽子、吃糖糕,而且还捉蛤蟆、喝雄黄酒,给孩子手腕上佩戴五色线。家家屋檐下都插艾枝,俗有“端午不插艾,死了变成老鳖盖”之谚。捉蛤蟆、泡雄黄酒饮用现已罕见。节日食品除鱼肉外,还有糯米做的裹红枣、火腿、腊肉等花色品种繁多的棕子和油炸糖糕。未婚女子多用红、绿、黄等多色丝线和花绸布缝制香袋,内装艾叶、樟脑等香料药物,拴于胸前或分赠亲朋好友,有避瘟疫和防毒虫近身之说。幼儿耳窟多用雄黄酒搽抹,以避虫害。小孩手腕上、脚脖上佩戴五色彩线,谓之“长命缕”,节俗相传至今。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淮北城乡许多家庭大多做月饼、蒸糖包,亲友往来赠送月饼、活鸡或烧鸡、果品等。晚上将月饼、熟食鸡、果品摆在案上,焚香放炮,拜过月后,全家欢聚,共饮团圆酒赏月。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俗称重九、重阳节,又称茱萸节、菊花节,是中国人最古老的节日之一。重阳糕汉代称“蓬饵”,唐宋时称重阳糕,明清时称花糕。淮北城乡人们则称“发糕”。重阳食糕,有借“糕”谐音“高”,以求步步高的意思。

    新中国成立后,淮北地区已罕见有人饮菊花酒了,但还有重阳登相山、赏菊等习俗。淮北人,尤其是老人们往往结伴登高(爬相山),在相山之巅,可领略天高云淡的爽秋风光,俯瞰相城美景。20世纪80年代,相山公园在重阳节之际举办菊展,赏菊人络绎不绝。城乡有些学校组织学生野游,登高赏秋。这都是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活动。

    1989年,每年的九月九被定为老人节,人们把重阳节这一天称为“敬老日”、“敬老节”。九月九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淮北各机关、团体、社区,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开阔视野,交流感情,让老人们的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二、时令节日

    【立  春】

    2月4日是立春之日,一般在春节前后。一年之际在于春,立春的节俗活动主要有鞭春、咬春等,表现的是劝励农耕、祈求一年丰收的主题。

    淮北的人们在立春这天吃青萝卜,俗称“咬春”。“咬春”可使人全年百病不生,又认为老年人“咬春”可以固齿。人们十二生肖的属相也是从立春之日更替。

    【归宁节】

    农历正月十六称“归宁节”,是娘家接回出嫁女的日子。俗话说:“过罢十五到十六,家家都接连心肉。”是日,淮北出嫁的女子多和女婿一道回娘家赴宴。民间称此日为“好日子”,多择该日结婚。至今淮北仍流传“正月十六下雨雪,新娶的媳妇把嘴撅,一是不能走娘家,二来不能穿花靴”的民谣。

    【二月二】

    二月二的清晨,淮北的农家早起,在庭院间用草木灰围上大小不等的圆圈,中间挖穴,置放少许五谷杂粮,谓之“围仓”,以示丰收在望。还有人用草木灰撒在屋根、地边上,说是青灰象征青龙,希望青龙及时行雨,永保丰收。也有的说这时蛇蝎出蛰,撒草灰可以祛毒驱虫。这天各家除用玉米炸花子,用大豆炒糖豆食用预兆丰年外,早餐不吃下面的饭,说是糊了龙眼无法降雨,只喝“灯汤”,即把正月十五蒸的面灯切成片做成清汤。春节蒸的大馒头,正月十五蒸的龙灯也在这天全家分食。农民这一天不干活,俗话说:“二月二,不干活,蹶着腚,吃大馍”。民间有引钱龙、剃龙头(理发)之举;还有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以及忌磨等禁忌,助龙抬头。如今淮北农村二月二撒灰圈的习俗已消失,而炸花子、炒糖豆等习俗仍然盛行。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为“曝晒节”,又叫“晒龙袍日”。这天淮北城乡习惯将衣服、书籍等物拿出来晒一晒。农户人家还要在这天晒粮食。俗话说:“六月六,晒龙衣,湿了龙衣烂蓑衣。”如果这一天下雨,则认为当年是个涝年。

    旧时,六月六也是为长辈庆贺66岁大寿之日,至亲好友,多备上酒肉、果品前往祝寿,长辈则设宴招待。大人们把孩童端午节扎的“长命缕”剪下,丢于水中,俗说“能成龙”。娇惯的男孩小时戴的“狗脖项”,12岁的今日,请来舅舅剪下,投入井内,意为“望子成龙”。家中请来所有的至亲好友,备上丰盛的酒宴,共贺儿子长大成人。

    旧时,淮北还有在六月六“烧满月”的习俗。这天家里设香案、放鞭炮,敬谢天地神灵,庆祝小儿种痘收工(痊愈),并以喜馒头答谢送礼物的亲朋,叫做“烧满月”。淮北女子六月六沐发,特别是以凤仙花染指甲,乃是夏日闺房消遣韵事之一。近年来,染指甲已用指甲油代替。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民间传统的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是中国古代的“女儿节”,被誉为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七夕节的别称还有双七、兰夜、巧夕、鹊桥会等。淮北的女孩会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七夕夜,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织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更乞求获得美满的婚姻爱情。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俗称“鬼节”,是祭祖上坟之日。这天各家都到祖坟焚箔烧纸钱,或以三牲(鸡、鱼、肉)礼品祭奠祖先。它与清明、农历十月一合为三鬼节。

    旧时淮北地区在七月十五除祭祖上坟外,晚上要举办盂兰盆会。佛祖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号称“神通第一”的目连救母的故事,后演化出来盂兰盆会。为孝亲之供,请僧人祭坛诵经,超度亡魂。人们往往用纸做荷花灯,点上蜡烛,放入河中,俗称“放河灯”。放河灯的目的,是普度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宋代放河灯的习俗就已存在。随之发展,其中拯孤照冥的信仰成份到清代渐渐淡化,娱乐的、审美的民俗文化成份与日俱增。建国后,淮北地区七月十五的各种节俗活动渐被摈弃。近几年,七月十五祭祖神活动渐盛。

    【下元节】

    农历十月初一,称下元节,鬼节。淮北民间至今还有“早清明晚十一”的说法。节俗活动以祭祖事鬼为主要内容。清明多墓祭,要修坟、扫墓;中元节除墓祭外,最独特的是放河灯照冥救孤;十月一最突出的是送寒衣。清明、七月半的节俗活动中都有游乐赏玩的成份,唯独十月一是一个纯粹的鬼节,所以又叫“冥阴节”、“哭节”、“寒衣节”。

    十月一天气渐寒,正需添加冬衣,由阳间推及阴间,人们便送寒衣给亡故之人。淮北在下元节进行一年中最后一次“送寒衣”扫墓活动,所送彩纸剪糊的冥衣鞋帽之属(新丧用白纸),大多在墓前以火焚化致祭,或于晚间在门外奠而焚之。

    【冬至节】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的十二月二十二三日,也称“亚岁”。

    淮北地区的习俗是吃“猫耳朵”(饺子形似猫耳朵),俗称冬至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如今,从冬至起人们就开始进补,淮北冬至这天很流行喝羊肉汤、喝鸡汤,

    冬至也是传统的尊师节。旧时这一天民间多是礼拜、宴请老师。乡学、私塾均在冬至日放假、请教习。此外还有“敬惜字纸”即在这天烧字纸的习俗。

    冬至进“九”,每九天为一个时段,九九八十一天为寒尽。淮北流传的“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凌上走。

        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八九燕子来。

        九九八十一,猫狗躺阴地。

    【腊八节】

    农历的十二月别称是“腊月”。古代冬季祭神祭祖的祭祀活动在十二月举行,所以称十二月为腊月或蜡月。腊祭专用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民间俗称腊日为“腊八”。

    时至今日,淮北地区仍保留吃“腊八粥”的习俗。是日,家家早起,用米豆果蔬等八样东西熬粥,谓之“腊八饭”,成为独具风味的节令小吃。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月里的第一个重要的日子,是过年的开始。俗语道:“吃罢腊八饭,就把年来办”。人们为过好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年”,从腊月初八就开始“忙年”,做过年的准备,忙着张罗置办年货。

   【祭灶节】

    农历腊月二十四俗谓“小年夜”,也称“小年节”。节俗活动最突出的是祭灶。祭灶即祭祀敬奉灶神,送灶神上天。灶神也叫灶王、灶君,俗称灶王爷。旧时淮北地区祭灶是“官三民四”,即官家在腊月二十三,民间在腊月二十四。辛亥革命后已无此区别。

    灶王是一家之主,自然不能老住在玉皇大帝的天宫里不回家,因此祭灶之俗便又有迎灶、接灶之举,即在正月初一五更时分放炮竹迎接灶神归来。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正在阅读:岁时民俗

热点新闻